嬰兒與母親 2月號 NO.412
採訪撰文∕翁昭鈺
諮詢∕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謝明慧
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 鍾秀足
攝影∕Julia baby(02-25858282)
梳化∕彭彥菱
模特兒∕可愛大寶余立廉、漂亮媽咪Peggy
情緒 並非只是內在感受的表現
而是一種與外界互動溝通的橋梁
隨著寶寶認知能力的成熟
也會出現多元化的情緒展現
有些小孩因為天生疾病因素
甚或是後天家庭、教育環境差異
因而造成所謂的情緒障礙狀況
了解原因 對症下藥 重新擁有快樂寶寶?
Baby's emotional disturbance
Part 1 嬰兒期
情緒 是雙向而非單向的表現
爸媽們,你們了解何謂情緒嗎?不只大人有情緒,其實從寶寶出生來到這個世界,當他開始與人、環境接觸,就會逐漸展現出各類型的情緒。因此,情緒的表現行為並非單方面的,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鍾秀足認為,情緒與互動其實是同時發生的,而且與社會互動相關。由此可知,當外界給予什麼樣的刺激,就會引發出寶寶不同的情緒,因此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表示,當寶寶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時,就會激發生理的行為反應,展現於表情或動作中,像是哭、笑,也是一種最基本與生俱來的本能。此外,鍾秀足心理師指出,情緒的發展會從最基本的喜怒哀樂,進而延展到複合式的情緒,像是罪惡感,就融合了快樂和害怕的感受,而寶寶在一歲之前的情緒發展歷程,謝明慧心理師表示大致如下:
◎ 0~2個月:基本上與外界的互動能力不高,反應較為原始、單純,情緒的表現以生存本能的表現為主,哭泣通常是表達自己餓了、冷了。
◎ 3個月~1歲之前:人我的概念越來越清楚,對人際互動開始出現愉悅,開始與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也會開始學習以情緒來引發大人的反應,同時也開始能夠辨認陌生和熟識的人,因而可能出現害怕陌生人的情緒反應。
因此,隨著年紀成長的歷程,當寶寶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他的情緒表現就是由先天加上後天的交互作用而展現。
解讀嬰兒最常出現的兩種情緒
◎ 哭
寶寶哭起來有時真的讓大人很頭痛,基本上對寶寶而言,哭是一種負向情緒的表現,可能是身體不適,肚子餓,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算是一種生理需求的表達。此外,喜不喜歡哭與天生氣質也有關,鍾秀足心理師表示,有些寶寶先天負向情緒較多,且適應力差,不過日後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會改善,因此即使小孩哭了也不用發怒的阻止。至於很多父母關心的問題,就是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對此鍾秀足心理師說明:「0~2歲之前是寶寶在發展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哭也是一種溝通工具,藉此表達他的不舒服,如果不抱他的話,有可能造成寶寶焦慮、不安全感,影響日後對環境適應,因此,重要關鍵期給予他立即的安慰是沒問題的。」
但是,謝明慧心理師也提醒,等到寶寶逐漸長大後,認知功能已經開始發展,就開始要讓他知道哭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法,因為環境不可能永遠滿足他的需求,且有些小孩會學習到如何用哭聲來控制大人,因此對於較大的寶寶哭泣時,可以引導寶寶使用簡單的詞彙表達自己的需要,例如:幫忙、抱抱等,先使用言語引導及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安撫情緒,而非直接順從他的需求。
◎ 笑
寶寶笑起來就好像天使一樣可愛,鍾秀足心理師表示,寶寶0~2個月的笑是屬於內在自發性的,可能是感覺到舒服、或看到好玩的東西(像是嬰兒床上的掛飾),甚或是探索自己身體覺得有趣。但若是社交性微笑(social smile),謝明慧心理師則表示需等到3~4個月後才會發生,但有時也是一種模仿性的行為,比如說用笑來引起注意,或者是回應大人的笑聲,產生與人互動的行為。
大人情緒 影響小孩身心發展甚鉅
狀況1:媽咪有產後憂鬱,也會造成寶寶憂鬱?
產後憂鬱症引起的主因,鍾秀足心理師表示有兩種狀況,第一則是媽咪本來就有憂鬱症,第二種就是生完寶寶後賀爾蒙變化,造成情緒障礙或是對於生活改變無法適應。大致會有情緒低落、活動量減少、反應變慢、注意力分散,不斷出現負向思考模式甚至暴躁易怒等狀況,且持續一段時間。因此謝明慧心理師認為,有產後憂鬱的媽咪,容易忽略對小孩的照顧,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對小孩的哭鬧容易感到憤怒,依附關係建立不佳,最嚴重的甚至會有虐兒傾向。有產後憂鬱症的母親,可能會出現下列的現象:
◎ 母親沮喪焦慮,對於寶寶的狀況太過憂慮,因而不斷監控寶寶的發展狀況,而寶寶也會感受到母親的焦慮,即使是被抱著的時候,也會感覺到這種不安的感受,寶寶的情緒穩定性可能受到影響。
◎ 母親情緒不穩定,在照顧寶寶不順利時,可能會大發雷霆,之後可能因感到罪惡感又對寶寶很好,讓寶寶產生不確定感,在情緒穩定性及對於環境的信任度上都會受到影響。
狀況2:夫妻時常吵架,雖然寶寶聽不懂,也會造成小孩懼怕?
家庭關係是否和睦,對小孩的影響非常大,謝明慧心理師指出,寶寶雖然不會言語,但他對環境的認知並非單純從語言而來,對於聲音、語調的感受性也很強。此外,許多夫妻吵完架之後會遷怒寶寶,或者抱寶寶的姿勢變得很僵硬。所以鐘秀足心理師認為,寶寶很容易感受到不正常的環境波動,並產生內在懼怕的感覺,或者對照顧者有敵意,所以家長最好避免在孩子面前有太大的情緒起伏。
狀況3:家中大人對教養觀念不同調,對寶寶造成不良影響?
大人對小孩的教養態度最好要有一致性,小孩逐漸長大後會看爸媽的臉色,因此最好要有主調,如果沒有一致性,鐘秀足心理師則表示可能出現以下的二種狀況:
1.行為規範上的混亂:由於沒有學習到一致且正確的行為規範,當孩子加入團體或不在父母身邊時,可能會出現行為規範的問題。
2.適應不良:以最簡單的餵食方式舉例來說,如果阿嬤習慣一口一口餵給小孩吃,但媽咪開始希望訓練孩子自己用湯匙進食,則可能造成孩子的拒絕及情緒起伏。
了解關心 培養情緒穩定的寶寶
寶寶情緒穩定,不僅可提升爸媽的生活品質,對寶寶的發育、未來發展其實也是比較好的。因此謝明慧心理師也提出一些小要點,讓不同階段的寶寶穩定:
◎ 2個月前
1.滿足基本需求:要了解寶寶當時的需求為何,對寶寶的哭泣不用延遲安撫。
2.一致性的教養:大人必須事先私下溝通達成共識。
◎ 2個月之後
讓寶寶正向的玩耍,逗他玩,讓他去觀察外界的變化,促進認知發展,之後媽咪須慢慢教會等待的感覺,像是泡奶的時候,如果寶寶等不及哭鬧,必須加上言語眼神的安撫,爸媽也必須瞭解及接受寶寶不耐的情緒,才能夠更成熟地去處理寶寶的情緒。
Part 2 幼兒期
情緒障礙 無法適當表達正向情緒
等到孩子慢慢長大後,越來越有自己的性格,因此展現出來的情緒變得多元,但若沒有給予小孩正常的環境或教養,則有可能脫離軌道。而情緒障礙一詞,也日益備受關注,鍾秀足心理師解釋:「情緒障礙泛指兒童或青少年持續性的表現外向性的攻擊、反抗、衝動、過動等行為,內向性的退縮、畏懼、焦慮、憂鬱等行為,或其他精神疾病等問題,以致個人在生活、學業、人際關係等方面的顯著困難。」因此,大多數情緒障礙的小孩,可能在生理方面,或者心理方面就有些許問題。謝明慧心理師指出,像是先天氣質堅持度特別高,甚或是自閉症、不正常分離焦慮的小孩,因為無法表達合適的正向情緒,因此情緒調節能力不符合他的發展年齡,也因此間接出現所謂情緒障礙的表現。而外顯的行為表現可能是在一點點不順意的狀況下就會大發脾氣、無法忍受別人的指正、無法學習等待輪流等,因此進入團體生活後就會出現人際互動的問題。另一種也可能出現特別怕生、僵硬、少話、無法主動與人互動的情形。
情緒障礙的鑑定 需由多方協助
鍾秀足心理師根據情緒障礙的定義,她也認為情緒障礙包含了以下行為問題者,像是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懼性疾患、焦慮性疾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或其他持續性的情緒或行為問題者。不過,要鑑定小孩是否有情緒障礙,必須由標準化的測驗、專家觀察,或與教師、家長、小孩晤談結果,顯示確實有長期性的情緒或行為問題、在學業或人際關係有顯著困難者、異於其年齡發展常態、需要特殊教育者等等,符合以上的特性者才能確認。因此,鍾秀足心理師特別強調,情緒障礙的鑑定應借助專業的觀察、評量、醫療診斷、學校家庭的情形來綜合研判學生的情緒與行為表現,是否有大致如下的特徵:
1.脫離常態:情緒或行為反應與同儕明顯不同。
2.持續發生:長達半年以上不斷發生情緒行為問題。
3.發生在兩種以上場合:比如在學校或家庭等生活情境發生。
4.妨礙社交生活:干擾人際關係、學業活動等等。
5.普通教育無法改善:經由學校輔導人員諮詢,問題仍無明顯改善。
6.排除原因:情緒障礙表現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因素直接造成,或非因壓力環境或事件暫行性的問題等等。
內在或外在 情緒障礙形成的可能原因
謝明慧心理師與鍾秀足心理師,共同指出以下可能的內外在影響因素,而越小的小孩與生理層面較相關,像是發展遲緩、自閉症等等:
◎ 內在
1.生理、病理因素:遺傳、腦部功能失調(癲癇)、聽障、腦性麻痺等等。
2.心理因素:如低自尊、精神異常、道德意識薄弱等。與從小爸媽如何帶小孩,遇到事情如何回應相關,這類的小孩在人際互動能力上經常出現問題,可能經常與同儕有爭執。
3.智力因素:如低智力、閱讀、學習困難或其他能力低弱者等。這類小孩可能先天有發展遲緩問題,對於了解別人的意思也會有困難,語言發展能力不佳,解決問題能力有限,因此情緒表達容易出現障礙。
◎ 外在
1.社經因素:如貧窮、社會階層、種族、性別,另一方面低社經地位的家庭可能會對孩子疏於照顧。
2.家庭因素:破碎家庭、單親、管教態度不一致、嚴苛、放縱、家庭暴力、虐待兒童。孩子容易模仿大人的行為,學會用肢體、吼罵、暴力去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謝明慧心理師也特別指出,在單親家庭中,通常離開的大人會有補償心態,讓孩子得到過多的關愛和禮物,但主要負責照顧孩子的一方,通常需要肩負教養的責任,給予的行為規範較多,因此容易出現對於孩子的教養原則不一致的情形,孩子較容易出現行為問題。因此,若是父母的婚姻無法繼續,也要為孩子提供管教態度一致的溝通,不要讓孩子養成鑽漏洞的習慣;另外,單親家庭的孩子對於情感的安全感經常不足,對於孩子而言,仍無法瞭解父母分開的原因,但已經經歷到情感關係不存在的事實,若兩方無法穩定給予孩子一致的愛,孩子對於人際間的感情,信任度也會降低。
3.創傷經驗:如親人死亡、父母分離、親人的疾病或殘障等。主要照顧者的死亡更可能造成孩子心中的遺憾,那麼其他的照顧者更應協助穩定他的情緒。
4.管教不當:像是有些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小孩,卻遇到傳統權威型的教師,就有可能產生管教不當的情形。
5.社會文化因素:如次文化、電視、電影、廣告、新聞媒體的不良報導或示範。像是小孩常觀看的卡通,如有抽菸、暴力、誇張的情緒語言等,就容易讓小孩受到不好的影響,因此父母應協助把關。
醫療、家庭、教育 缺一不可
對於有情緒障礙的小孩而言,其實也有其治療的黃金期,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鐘秀足心理師與謝明慧心理師均認為,更重要的是,父母必須付出心力,在醫療、家庭、教育三方面著手,才能解決問題:
1.醫療:先尋求醫療資源,由專業人員評估,了解產生情緒障礙的真正原因,幫忙釐清狀況,並藉由藥物或行為治療,進一步可轉介由社工人員、婚姻諮詢、親職教育改善。
2.教育:了解學校老師的教育策略和管教態度,通常家長與老師需要密切合作,同時也可以尋求輔導機構的協助。
3.家庭:父母要著手改善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最重要的是管教要有一致性的態度,並不斷做修正才可回歸正軌。
專家小檔案
謝明慧
學歷: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國軍松山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成大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現任:台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鍾秀足
學歷: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研究所碩士
現任: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