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新知
預防寶寶過敏有一套
2011.06.26

採訪撰文∕陳姵懸

諮詢∕台安醫院護理部督導劉文琪

每當鋒面來到、季節交迭之際,許多人都被過敏體質困擾著,不論是表現在呼吸系統、腸胃系統或是肌膚、眼睛等器官系統,種種的過敏反應卻都讓人感覺到不適,除了會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情形甚至還會危害生命。

其實,除了遺傳會造成過敏外,體質與環境交互作用後也會造成過敏反應。而多數的過敏,其實是能被預防的,只要細心觀察造成寶寶過敏的原因,或是帶他去做過敏原檢測,輕而易舉地就能將生活中的過敏因子徹底隔絕。

找出原因 對症下藥

知識篇

過敏三大原因

1.先天體質

不少人以為過敏是來自於遺傳,但是即使造成過敏的原因,不論是父母親皆有或是僅有一位具有過敏體質,只會影響寶寶會較父母雙方無過敏體質的寶寶得到過敏體質的機率來得高。台安醫院護理部督導劉文琪進一步解釋,假使父母親雙方皆具有過敏體質則寶寶也有過敏體質的機率會比一般寶寶;但也因為此種並非絕對的特性,使得過敏現象最主要的成因應被稱為先天體質的影響,而非絕對性的遺傳。

假如爸比媽咪想要儘快知道的話,還能在孕期便率先透過FAS家族過敏指數表(Family Allergy Score),進行簡易版的自我檢測動作,看看寶寶是否為過敏高危險族群,幫助寶寶能夠在寶寶還未出世之前,先為他打造一個低過敏原的生活空間,提早展開預防措施。

首先,家長必須了解「過敏」的範疇有哪些,下列圖表一中詳細地指出不同的器官系統中,所可能出現的過敏症狀,家長可依此判斷自身、伴侶或是家族成員中,是否有人具有表述的過敏症狀,並且依照圖表二,進行分數評測,假如圖表顯示分數有4分或4分以上,則表示寶寶可能具有過敏體質。

2.後天環境

劉文琪督導指出,由於臺灣四面環海的地理特性,使得空氣較為潮溼,尤其時節進入秋冬這般過敏的好發季節,再加上鋒面來襲,空氣溼度更是倍增,這樣的大環境相對成為塵?、霉菌等容易引起過敏現象的過敏原大量孳生,當生活周遭的環境中出現過敏原因子,甚至不停地被繁衍增長卻未進行處理與隔絕,而讓過敏原濃度增高,則將使得人體的過敏現象更加明顯、嚴重。

塵?現蹤的重要指標是環境溼度,當溼度到達60以上,家長就必須注意寢具、桌巾、衣物等貼合生活的必備物品,就可能開始滋長了塵?與霉菌。尤其秋冬季節一到,少了長期大量的陽光照射,塵?、霉菌也將快速繁殖與肆虐。

通常後天環境會造成的過敏,會反應在呼吸器官以及皮膚,表現如氣喘與肌膚發癢、紅腫,其中氣喘還可分為由塵?、霉菌、花粉、溼冷空氣所導致的外因性與不明原因的內因性兩種原因,但是要確認寶寶的致敏原因究竟為何,難以透過生活觀察確知,因此建議家長可以透過專業的過敏原檢測,為寶寶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因。

3.特殊情形

儘管現今科學能夠透過過敏原檢測,找出可能導致寶寶過敏的過敏原,但是也有可能檢測後發現寶寶的過敏指數低,寶寶卻依舊有過敏症狀發生,這是由於除了先天體質以及後天環境的影響外,仍有一小部份的過敏,是由目前科學無法發現的原因所導致。

劉文琪督導指出,每個人的過敏原因都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這些過敏原都暗藏在生活之中,想要隔絕過敏原的襲擊,就得細心找出寶寶的過敏原究竟何在,根本地從生活中排除過敏原。

過敏症狀篇

過敏症狀3大表現方式

氣管過敏

呼吸不順、夜咳、長時間咳嗽、運動後出現咳嗽現象、說話或咳嗽有痰音、流鼻涕、咳嗽有喘鳴聲。

皮膚過敏

容易出現肌膚過敏的部位包括臉部或是身體側邊與關節處,過敏症狀則會以肌膚搔癢、起紅疹或是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炎等表現為主,如異位性皮膚炎。

腸胃過敏

腸胃道的過敏反應,主要會以腹瀉、嘔吐、腹絞痛…等症狀表現,而引起腸胃道過敏的原因通常仍來自食物,但是致敏食物所會造成ㄉ的過敏反應卻不會侷限在腸胃道,也有可能以咳嗽、打噴嚏、鼻炎、溼疹或是蕁麻疹等腸胃道以外的方式表現過敏反應。

過敏原檢測 可於3歲以後再檢查

若家長發現寶寶疑似出現過敏反應,也許會想要藉由專業的檢查方式找出過敏原,對此, ? ? 劉文琪督導表示,帶寶寶到醫院進行過敏原檢測絕對是找出過敏原的不二法門,但是 ? ? ? 仍建議3歲以後再行檢測會比較好。主要是考量到有些過敏反應要碰觸到過敏原後才會出 ? 現,假 如在還未接觸過過敏原就先檢測,則難以測出過敏反應,且隨著寶寶年紀越大,抵 ? 抗力也會相對提高,因此如果太早就進行過敏原檢測,則可能效果比較不明顯。

此外,有一些過敏原是無法經由抽血或檢測儀器診斷得知,例如過敏性鼻炎,因此建議要 ? ? 進行過敏原檢測,應至大型醫院經由專業醫師的臨床經驗以及理學檢查進一步找出過敏原 ? ? 因以及應對方式。

預防過敏篇

避開過敏源
長時間的接觸過敏原,容易導致具有過敏體質的寶寶會出現呼吸道、腸胃道、皮膚出現過敏反應,甚至日趨嚴重,其中呼吸道過敏的反覆發炎,還可能導致肺部纖維化而使得其肺部造成永久損害,不可不慎。因此假如爸比媽咪具有過敏體質,便應該讓寶寶盡量遠離眾多常見的過敏原,避免誘發過敏反應。

因此幫助寶寶避開或是減少與過敏源接觸的機會,便能夠減少過敏發炎機會或是發作的程度。臺灣常見的三大過敏原:

1.吸入性過敏源:塵?、黴菌、蟑螂、寵物(狗、貓、鳥…等)
2.食物過敏源:蛋白、牛奶、黃豆、堅果、有殼海鮮、特定蔬果
3.其它過敏源:藥物、食品添加劑

避免促使過敏加劇的因子

常見的惡性因子包括二手煙、空氣污染、感冒感染…等,雖然惡化因子並不會直接地引起過敏,但是卻會引起發炎現象,使得原本已存在的過敏發炎更加雪上加霜,或是誘發急性過敏反應。因此假如免疫力較差的寶寶或學齡前兒童,開始出現明顯過敏症狀,建議應該減少出入公共場所,降低刺激支氣管與反覆感冒的機會。

儘管如此,仍無法透過上述的應對方式防範過敏發生,只能夠延緩過敏的出現或是減緩過敏症狀。要儘可能地避免過敏惡化成中、重度的過敏症狀,甚至影響生活品質,最根本的方法,仍是找出過敏原,及早防治與治療。

周歲前的食物過敏會隨著寶寶成長漸獲改善

您的寶寶對於牛奶或是某些特定食物過敏嗎?您是不是也會擔心寶寶未來都不能從這些食物中獲取營養呢?其實,周歲以前的寶寶若會對牛奶或其他食物發生過敏反應,家長也不用太擔心,因為隨著寶寶年紀的增長,其腸胃道發育逐漸趨成熟,胃腸的免疫功能也會更健全,周歲以前對食物過敏的現象將會逐漸好轉。

常見症狀篇

1?異位性皮膚炎

發生原因
異位性皮膚炎的初次發作,常見於1~5歲的嬰幼兒時期,儘管以皮膚搔癢、敏感為表現方式但卻往往伴隨著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方面的疾病。雖然發病機制不明,但是在臺灣,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卻仍不算少,且由於潮溼的大環境,也讓過敏症狀顯得較常發作也較為嚴重。

目前已知會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有以下數種:

1.?皮膚角質功能失常,使得肌膚無法鎖水而大量流失水分,相對讓過敏原以及化學物質更易進入皮膚,進而造成肌膚過敏、發炎的情形。

2.?皮膚的脂質量不僅稀薄且量不足,使得肌膚變得較為脆弱且乾燥,而容易出現發炎反應。

3.?免疫功能的失調,也會讓過敏原更輕鬆地穿透肌膚、進入人體,進而引發過敏反應。

症狀表現

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要件,除了先考量到家族中有異位性皮膚炎病史外,還必須符合皮膚搔癢、病灶在手肘、關節、膝窩等處出現溼疹或是苔癬化的皮膚炎,且上述症狀慢性且持續反覆發生長達6個月以上等條件。

通常異位性皮膚炎的初次發病會在2~3個月大的時候,並且於雙頰、前額出現搔癢、發紅、脫皮等症狀且持續2~3年,多數異位性皮膚炎寶寶在經過治療之後,會於2歲之前逐漸痊癒,但是一部份的寶寶的症狀會延續到兒童期。寶寶若在嬰幼兒時期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可能會因為皮膚搔癢造成的不適,而連帶出現躁動、不易入睡…等情緒反應。

治療與居家照顧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首先仍須藉由過敏檢測,找出寶寶過敏的原因並且預防之,才能夠從根本排除過敏原的侵害,減緩過敏反應的發生。

一般來說,異位性皮膚炎除了必須倚靠長時間的藥物以及完整的療程外,還必須要有家長的傾力協助,在整個漫長的治療過程中,為寶寶與家人彼此打氣,讓整個治療過程能夠更為順利。

在居家照顧方面,劉文琪督導建議家長可以避免使用含有香精、皂鹼的清潔劑、沐浴乳,也可選擇成份天然的清潔與嫩膚產品PH維持在中性的用品,有助維護皮膚脂質,減少肌膚受到刺激的機會;定期修剪寶寶的指甲,以免當寶寶覺得搔癢時伸手去抓,造成皮膚出現外傷或是反覆刺激肌膚而使得過敏症狀加劇;房間內避免使用香精油、芳香劑、蚊香等具有刺激香味的物品;衣物與寢具應選擇純棉材質並且時常清洗;避免絨毛還具或是寵物過於親近,以免大量的病原體、灰塵以及塵?引發過敏反應;控制空氣中的溼度在50~65%之間,亦可使用空氣過濾器以減少霉菌滋長的可能;部份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會同時對奶、蛋、海鮮、大豆與麥製品過敏,可減少食用的機會;假如肌膚以出現傷口,應妥善處理保護,以免引發感染、反覆發炎。

2?過敏性鼻炎

發生原因
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通常是鼻腔對於天氣變化、灰塵、髒空氣或是特定過敏原(如藥物、花粉)出現過敏反應,屬於免疫機制對於外來過敏原所產生的一種排斥現象與反應,

過敏性鼻炎的發生機轉,是由於人體在吸入致敏原之後,會使得免疫球蛋白E導致肥大細胞不穩定並且釋放組織胺,進而導致鼻腔出現過敏反應。

症狀表現

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表現其實與感冒有些相似,通常會以鼻塞、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癢或痛等情形表現之,嚴重情形也可能會出現眼睛紅癢、頭昏且感覺重等症狀。

假如未能及時緩解與治療,過敏性鼻炎有可能會導致鼻竇炎、哮喘、中耳炎等疾病的發生。

治療與居家照顧

很遺憾地,目前過敏性鼻炎無法根治,僅能以藥物或從日常生活中減少接觸過敏原的方式緩解發生與症狀。因此,找出寶寶過敏的原因,並且從生活中隔絕過敏原。

3食物過敏

發生原因

食物過敏是由於人體在吃進某些特定食物之後,身體的免疫系統對其產生了排斥的反應,反應的部位包括呼吸道、腸胃道以及皮膚。

常見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包括牛奶、雞蛋、帶殼海鮮如蝦蟹、花生…等。

症狀表現

輕微的食物過敏可能會出現蕁麻疹、嘴唇、臉部腫脹或是發癢,亦可能表現在腸胃道時的嘔吐、腹瀉、腹痛,或是氣管的收縮慎製造成抽搐。有些家長會誤以為食物過敏可以經由少量的長時間餵食,透過持續的「訓練」,幫助寶寶的身體對於該食物「習慣並產生抵抗力」,但是劉文琪督導提醒家長,此種「訓練」不僅不能習慣食物,反而會因為持續地刺激寶寶的身體,而造成危害,尤其因食物造成的過敏情形,嚴重時還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家長不可不慎。

治療與居家照顧

過敏食物的攝取量以及每個人對過敏食物的耐受度不同,所表現出的症狀嚴重度也會有所不同,但是為了以防萬一,建議給予寶寶新的食物時,應該少量給予,並且觀察他是否出現過敏反應,一旦有出現過敏現象就必須在往後的生活中避免讓他食用。

飲食篇

過敏寶寶的飲食需知

1?至少哺餵一年以上的母乳
劉文琪督導指出,由於母乳中含有豐富的IgA免疫球蛋白,能夠提供寶寶充沛的營養並且保護寶寶還能降低感染機會,不論家族是否有過敏病史,都建議應讓寶寶喝至少一年一上的母乳,讓寶寶能夠擁有更多更完整的抵抗力。

不過雖然母乳不易致敏,但是假如寶寶本身具有過敏體質,仍請母親注意儘量少食用過敏食物。因此當媽咪發現母乳寶寶,肌膚開始出現如疹子、紅腫、發癢等過敏症狀時,媽咪則應在諮詢醫師並且依照醫囑暫停某些飲食。

2謹慎添加副食品
雖然建議哺餵母乳時間應長達一年,但是原則上寶寶可開始食用副食品的時機約在6個月大時,期間母乳仍可持續給予,並不衝突。而添加副食品的順序應該是從米精、米粉等米製品開始,接著再給予麥精、麥粉,最後才是少量且循序漸進地以湯水、糊狀、小塊的實體食物等形式給予寶寶水果、青菜與肉等食物。

部份容易誘發過敏的食物,例如柑橘類、蛋、海鮮、堅果,都建議應等到寶寶1~2歲之後再讓他開始接觸,以免因上述食物誘發過敏甚至導致氣喘發作。家長在為寶寶料理副食品時,也應避免讓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被料理入菜,假如寶寶對雞蛋過敏,則建議應等寶寶1歲之後再於食物中添加蛋黃,並且觀察寶寶對於蛋黃的反應,再少量地加入蛋白。

3正確選擇配方奶
儘管大家都知道哺餵母乳對寶寶最好,但是難免有些媽咪因為部份原因而無法為寶寶提供母乳,劉文琪督導建議,由於寶寶的腸胃功能尚未發展成熟,因此選擇經過分解的小分子奶粉,將能夠減少過敏發生的機會,尤其當奶粉中的蛋白質被切割的越細(分子量落在3,000~10,000道爾頓(dalton)間),其降低過敏發生機率的效果也更佳,但是因為,完全水解適合過敏症狀嚴重的寶寶,且須經由醫師處方,家長若有需要,則不妨以部份水解蛋白奶粉作為替代。

副食品添加4原則

?1.?循序漸地給予副食品
寶寶在從奶製品轉換為副食品的過程中,必須讓寶寶的口腔以及腸胃道能夠習慣食物,因此應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劉文琪督導建議,可以從液態的果汁以1比1的比例調配給予開始,之後是菜湯、糊狀食物,等到寶寶適應且沒有出現腸胃不適現象的話,便能給予肉湯、粥或將麵條煮至軟爛後搗碎,最後再提供小塊的固體食物。

2. 1週只給1種新食物
要讓寶寶的腸胃道逐漸適應一般食物,建議採用一週讓寶寶嘗試一種新的食物的方式,是最佳的方式,透過這種方法,家長還能一邊記錄寶寶對於該種食物的反應以及喜好,假如發現寶寶對於食物出現如嘔吐、肌膚紅腫、腹瀉、腹痛等過敏情形的話,則懷疑寶寶可能對該種食物過敏,之後可盡量避免料理入菜。

3.各階段寶寶的副食品內容
4~6個月大的寶寶
寶寶與副食品的初次接觸,應該以清淡、原味並且是流質為主,透過加水稀釋的果汁、菜湯,可以讓寶寶先試試看味道,除了加水,假如寶寶喜歡喝奶,也可以將米粉、麥粉加奶水攪拌均勻讓寶寶食用。

一開始接觸米糊、麥糊時,建議媽咪可以先挖一小匙,讓寶寶嘗試看看,等到寶寶習慣甚至喜歡吃之後,就可以開始依照每位寶寶的喜好程度的不同來調整米糊的量。

6~8個月大的寶寶
一般來說,當寶寶邁入6個月大時,應該要適時、適量地給予副食品了,因為寶寶對於營養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劉文琪督導建議,除了一開始的米糊、麥糊應持續供應外,也可開始以泥狀形態提供寶寶穀物、嬰兒餅乾、蔬菜與水果。

但是必須注意,一些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花生、奇異果、芒果…等食物,仍應儘可能地先避免給予,以當季新鮮且不易致敏的蔬果為主,而每次讓寶寶嘗試新鮮水果時,建議應該先以1:1或1:2的比例加水稀釋調製,且別忘了以濾網將水果殘渣瀝乾淨,以免對寶寶的腸胃道造成負擔。

9~12個月大的寶寶
此時的寶寶開始準備長牙了,家長也可以開始為寶寶準備泥狀食物了,為之後的固體食物做準備。由於寶寶成長,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建議家長除了可以將水果壓成泥狀外,也可以將地瓜、馬鈴薯、麵、豆腐、豆漿…等富含蛋白質與醣類的食物煮熟後搗碎成泥狀,里肌肉則需要先將肉搗碎後再放入電鍋蒸煮。

而且此階段的寶寶,腸胃道對於一般食物已相當適應,且發展也漸趨成熟,因此不需要另外再做濾渣的動作。

份量的部份,建議家長可以每次讓寶寶先嘗試一小口,每天嘗試餵食的次數為3~4次,同樣等到寶寶適應且喜歡之後,再漸進式地將份量提高至2、3湯匙。

12個月以上的寶寶
一歲左右的寶寶,通常腸胃功能的發展已經幾乎完整,但是劉文琪督導仍建議家長給寶寶吃的食物,應盡量透過水煮、清蒸的方式烹調以保留原味。此外,除了持續給予泥狀食物之外,家長也可以開始以半固體的食物形態讓寶寶嘗試看看。

此時期還能讓寶寶開始試吃蛋黃,觀察寶寶對蛋黃是否會產生過敏反應,假如寶寶吃了之後表現正常,則可以慢慢地加入少量蛋白,同樣觀察無異狀之後,便能進一步給予全蛋。

專家小檔案

劉文琪

經歷︰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新生兒加護中心護理長
天主教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實習組組長

現任︰
臺安醫院護理部督導
長庚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國立空中大學面授兼任講師